在決定要學習樂器時,大提琴是極好的選擇,因為大提琴是弦樂器中最人聲的音域,因而它的音色給人以溫暖、真摯的親切感。加之這件樂器是用琴支柱支在地上坐著演奏的。這很利于演奏者肌體處于自然而較松弛的狀態(tài),對兒童和老人尤為合適。鈴木教材匯集了一些世界名曲、各國流行的名歌,也有一些傳統訓練用的材料,這種編排較能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通過熟悉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旋律,從掌握音樂語匯的表達能力入門,可避免由于過度枯燥的純技術練習,而削弱音樂對心靈的震撼。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大提琴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
大提琴和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qū)有時用中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fā)音華麗有力,富于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chuàng)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后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意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于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凱里尼協奏曲、六首奏鳴曲。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圣·桑的協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